
近期对本单位近5年的配电电缆故障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配电电缆附件故障中的因制作工艺原因引发的典型故障,提炼案例,摸索附件管控落地方式。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单位配电电缆线路共计发生故障169次。
电缆附件故障78次,占比46%;外力破坏73次,占比43%。可见:电缆附件与外力破坏是引发电缆线路故障跳闸的主要原因。
电缆中间接头故障58条次,占比74%,插拔头(可分离式连接器)故障18条次,占比23%;可见电缆附件故障主要集中在电缆中间接头和电缆插拔头。这与城市配网中电缆线路占比增大,环网柜、小区配电室10kV开关柜大多采用插拔头连接,有直接关联。通过对解剖案例的分析,电缆附件故障中因制作工艺原因引发故障约占66%,附件质量原因引发故障约占15%,设备老化(解剖原因不明)引发故障约占19%。
(1)接头内部遗留冷缩塑料材质支撑部件,导致接头故障(2)电缆附件与电缆不匹配,导致应力锥没有与外半导搭接

两案例反应了工程施工和附件安装人员责任心严重缺失。建立电缆附件制作人员准入机制和责任追溯制度,用追责倒逼负责。2. 预留电缆长度不足故障
(1)环网柜1#间隔插拔头因预留电缆长度不足,导致压接点受力,接触电阻增大发热引发故障


(2)环网柜插拔头下方电缆未固定,对侧倒电缆,拽断套管,引发故障。
电缆附件制作前,要预留足够长度的电缆;
电缆终端头制作前,电缆要自然落地受力;
电缆终端制作完成后,电缆要加装支架固定,避免电缆终端压接点受力;
电缆插拔头的三指套,宜设置在环网柜分支箱电缆仓的下方,防止单相电缆扭曲,引起压接点受力;
电缆中间接头要顺直放置在支架上,不应弯曲受力,不应悬空。
通过统计发现,78次电缆附件故障中,有明显进水痕迹的55次,占比71%。可见,电缆附件的防水密封极其重要。



3)故障中间接头铜屏蔽、钢铠表面的水痕迹,故障相绝缘表面的爬闪通道


4)故障接头相自线芯延绝缘表面的爬闪通道

附件进水的原因:
一是电缆本体进水,水或潮气延电缆钢铠、铜屏蔽、线芯渗透到附件处;(1)严禁在电缆受潮段进行电缆附件安装;充氮气去潮气或截取受潮段(2)电缆敷设完成后,利用兆欧表遥测内外护套,确保内外护套绝缘合格(1)在接头绝缘主体端部密封处理时常出现搭接尺寸不满足要求、黏结不紧密、带材缠绕顺序错误等问题,导致水分或潮气从端部进入绝缘主体内部,引起接头绝缘受潮。正确工艺:从电缆外半导电层上开始,搭接约30mm半重叠绕包3层防水带至接头绝缘主体上,并搭接30mm。内护套端部防水密封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防水带材的拉伸长度、半搭叠绕包质量以及内护套端部搭接尺寸均会对内护套端部防水密封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也是内护套端部密封不良的常见问题,造成水分沿着内护套端部进入接头内部。
正确工艺:从一段铠装端口开始讲防水带拉长至1.5倍,以半搭叠方式绕包至另一端铠装端口,防水带胶黏层应紧贴电缆内护套。终端主要是两端容易进潮,一般在终端上端使用防水端子,同时用密封胶或密封带进行密封。而在下端与直管护套搭接的地方用密封胶或密封带进行密封。电缆三叉处用密封填充胶绕包密封,外面用分支套管密封。
三是交接验收时,开展振荡波、超低频介损试验,及时发现接头进水迹象。
外半导电层剥切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应力锥和半导电层断口搭接位置,尺寸超过偏差会造成电场分布不符合厂家设计,尺寸偏差严重会导致安装后应力锥错位,错开部位既没有半导电层也没有应力锥,该部位的电场将严重畸变,在运行中必定会发生故障。
电缆绝缘剥切过长造成导体压接管与电缆绝缘断口间存在超出标准的空气间隙,易发生局部放电现象。